夏日里,一声声恼人的“嗡嗡”声,皮肤上瞬间的刺痒与红肿——这不仅是短暂的烦扰,更可能是致命威胁的序曲。近期广东佛山出现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虫子,凭借其微小的翅膀,正悄悄编织着一张威胁健康的“病毒网”。登革热、疟疾、乙脑……它们的传播链条背后,都藏着蚊子的身影。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场“人蚊大战”的真相,教你如何科学设防。
一、揭开“移动注射器”的面纱:不同蚊媒习性大不同
二、蚊子的“作战地图”:中国地区媒介分布
不同地域的蚊子“兵种”不同,传播疾病的风险也各有侧重:
?南方地区(广东、福建等):白纹伊蚊、埃及伊蚊是“主力”,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高;微小按蚊主要分布于南方山区和丘陵地带,中华按蚊主要分布在我国平原水稻区。
?北方地区(天津、河北等):淡色库蚊更常见,需警惕流行性乙型脑炎。
注意:三带喙库蚊全国分布,是农村地区(尤其水稻种植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也分布极广,长江以南密度高(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华北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也有分布,但密度较低。
三、蚊子的“疾病投递路径”:如何当上“快递员”
1.蚊子传播疾病的过程:当蚊子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血液中含有病毒)或带有疟原虫的病人时,病原体进入蚊子体内繁殖。经过一段“外潜伏期”(病毒/寄生虫在蚊体内增殖到可传播水平所需时间,如登革热在蚊体内需8~12天、基孔肯雅热在蚊虫体内需2~10天),这只蚊子就变成了“移动的病毒注射器”。再次叮咬健康人时,病原体随唾液注入人体。
“人→蚊→人”传播链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快速进入高病毒血症期(登革热在发病后3~6天、基孔肯雅热在发病后1~2天),此时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但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虫媒传染病相关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基孔肯雅热传播速度快:部分原因在于其外潜伏期相对较短(蚊体内增殖快),且感染者短期内病毒载量迅速升高,使得病毒在人群中扩散迅速。
2.伊蚊、库蚊、按蚊主要传播的疾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传播媒介为伊蚊。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媒介为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等也参与传播;班氏丝虫,我国已消除,历史上库蚊是重要媒介。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在我国主要媒介为中华按蚊、微小按蚊等。
4.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异常信号”:传染期与症状解码
01潜伏期指感染者在带毒蚊虫叮咬后至出现症状的时间,登革热多为5天~9天(范围为1天~14天)、基孔肯雅热多为3天~7天(范围为1天~12天)。
02传染期
?登革热:感染者在发热期及前后1天~2天对媒介伊蚊具有感染性,一般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感染性强。
?基孔肯雅热:大多数感染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03临床表现
?登革热: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痛三红”和皮疹。突发高烧(40℃以上),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面红、颈红、胸红,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多数病例病情较轻,会在1周-2周内好转。少数病例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
基孔肯雅热: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尤其影响手腕、踝关节和指趾等小关节。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较常见。大多数人1周-2周内恢复,但部分患者的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5.全民防控三板斧: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
第一斧:清积水——断了蚊子的“香火”没有积水,蚊子就无法繁殖。伊蚊、库蚊、按蚊3类蚊子中伊蚊从卵到成虫所需时间最短,约5天~7天,每周一次彻底清理,就能有效阻断蚊虫孳生繁殖:
①翻盆倒罐:把闲置的花盆、水桶等倒扣或加盖,废旧轮胎打洞排水或填砂,不给积水留机会。
②勤换勤刷:家里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每周换一次水,同时刷洗容器内壁,避免蚊子卵附着。
③填堵疏排:填平院子里的洼地、树洞,疏通屋顶排水沟和房前屋后的沟渠,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第二斧:灭成蚊——精准消灭“漏网之鱼”
①家庭灭蚊:
?蚊香/电蚊液:傍晚关闭门窗使用,1小时后开窗通风,既能有效灭蚊,又减少对人体的影响。
?杀虫气雾剂:对准墙角、衣柜后方等蚊子隐蔽处喷洒,或呈45°角向上喷雾10秒后关闭房间,30分钟后通风,全方位消灭成蚊。
②社区协作:地下室、绿化带、垃圾站等公共区域,由专业机构定期喷洒灭蚊药剂,形成“无蚊社区”防线。
③科学灭蚊:不同蚊子的“生活习惯”不同,灭蚊策略也要“因材施教”:
?伊蚊(花斑蚊):重点清理小型积水容器(如盆栽托盘、闲置瓶罐),社区定期喷洒针对伊蚊的药剂;
?库蚊:喜欢在污水中滋生,需疏通污水沟渠,在地下室、垃圾站等区域投放缓释灭蚊剂,阻断幼虫成长;
?按蚊:多栖息在稻田、荷塘等大型水体,可投放食蚊鱼(如柳条鱼)进行生物灭蚊,让“天敌”来帮忙。
第三斧:防叮咬——给身体加层“防护罩”
①物理防护:家里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用蚊帐(选择纱网密度≥20目的款式,蚊子钻不进来);
②化学驱避:
?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蚊子更爱叮咬深色衣物),裸露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或驱蚊酯的驱蚊剂。
?驱蚊剂效力一般持续4小时~6小时,需定时补涂;儿童使用时,选择浓度≤10%的产品,避免刺激。
③避开高危区:树荫、草丛、凉亭等蚊子聚集的地方,尤其在早晚蚊子活跃的高峰时段,尽量减少停留。
6.特殊人群与旅行防护:重点人群要“加防线”
01高风险人群注意
?基孔肯雅热:新生儿、65岁以上老人、患有糖尿病或心脏病等慢性病的人,感染后可能并发脑炎或心肌炎,需格外警惕;
?登革热:孕妇、婴幼儿以及二次感染的人,更容易发展成重症,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
02旅行防护要点
?行前查询:出发前查询目的地的疫情情况(如东南亚、非洲等蚊媒传染病高发区);
?全程防蚊:全程做好防蚊措施,住宿选择有纱窗、蚊帐的场所,避免在蚊子活跃时段外出;
?归国后监测:回国后14天内,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和可能的蚊虫叮咬史,为医生诊断提供关键线索。
7.症状出现的“处置攻略”:早发现早治疗是核心
如果出现突发高烧,同时伴有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要立即就医,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这3件事:是否被蚊子叮咬过、是否去过疫区、居住地是否在疫情处置区。
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患者忌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出血风险;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治疗后需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避免留下后遗症。
结语:
防控无小事,人人皆防线;清一方积水,护全家安康。
?全民行动倡议:“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没有蚊虫,就没有疫情!”从今天起,每周花10分钟清理屋前、屋后、屋内积水,户外活动喷涂驱蚊剂、穿浅色衣物,安装好家中的防蚊屏障,你就是家庭健康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