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科普工作站 科学辟谣 应急科普 荆楚科普大讲堂 科普游楚天 科普微直播 科学大观园 健康咨询吧 科普100问 科学竞技场
当前位置:科普湖北云 > 科技资讯

2022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游艾青:田间垄上30年 让饭碗装上更多“湖北粮”

发布时间:2024-06-14 10:00 来源:武汉科技报

  
  田间垄上30年 让饭碗装上更多“湖北粮”——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游艾青
  武汉科技报讯(记者 任文 通讯员 周雷)“我们高中时,老师常说一句话‘这个时候决定你以后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游艾青本该穿上“皮鞋”,却一穿“草鞋”就是30余年。他扎根农业科研、生产一线30余载,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更多“湖北粮”。
爱农 把未来交给稻田

  1983年9月,游艾青高考后进入扬州大学农学院(原江苏农学院)攻读农学专业。事实上,游艾青高考报考江苏农学院,3个志愿全部选择农学相关专业,立志从事农业研究。“正因为生长于农村,我才深知:一粒米、一颗稻里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游艾青告诉记者,幼年时吃不饱饭的记忆让他对农业更敏感。1983年9月,游艾青从湖北出发,乘坐轮渡前往江苏扬州求学,自此踏上了为我国水稻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的道路。
  “10多年前,我带着团队乘火车、转汽车、搭摩托车再加步行,辗转600多公里来到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当地的‘竹溪贡米’闻名遐迩,但此前种植分散、品种落后,管理、技术、加工、包装、品牌策划等都较落后。”游艾青回忆道,“刚到那晚,我们就和农户聊了一个通宵,记了四五页笔记。”老农眼里的渴望让他印象深刻,“种地几十年,我从没想过,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水稻该怎么种才能有更好的收成。”这句话让游艾青和团队在村子里住了一个多月。
  他们每天白天下地干农活,测量、搜集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等数据;晚上走村串户,了解村民需求,和企业长谈,了解企业发展规划。最后,游艾青筛选出了香型优质稻“香5”和“广两优5号”两个优质水稻品种,作为“竹溪贡米”专用特色新品种进行试种。其中“广两优5号”效果明显,较当地过去种植的品种每亩增产10%。新品种带来了增产、新技术节约了成本,在游艾青和团队的帮扶下,当地水稻种植每亩增收约315元,农民生产高档优质稻的比较效益凸显。
  夏天留武汉,冬天飞海南,“候鸟”般冬去春回。头上太阳烤、脚下水汽蒸、身边蚊虫绕,每次下田全身湿透,像从水里捞上来似的。游艾青带领团队长年扎根在田间地头,钻科研、进企业、下稻田,践行种业兴邦的理念,持续投身全面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湖北疫情期间,他带领专家团队,对企业及农户在春耕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云指导”。“那段时间下田到户指导很困难,但水稻播种育秧误不得,不能线下跟农户讲解,就在线答疑,视频指导。”游艾青说:“2月、3月,我几乎天天守着手机,生怕漏掉了农户的重要信息,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如此依赖手机。”
钻农 摘取选种育种“勋章”

  “湖北是农业大省,和很多地方一样,农业生产也面临转型升级。”长年扎根在田间地头的游艾青知道,农村迫切需要科技。选育湖北自己的新一代优质中稻品种是他及其团队多年的目标。
  “种子加了一代,人也老了一岁”。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道道印痕,成为他选种育种的“勋章”。一年365天,游艾青休息的时间掰着指头都能数出来。草帽和胶鞋一直放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因为试验田就是他的第二个“办公室”。“搞水稻育种,朝九晚五坐办公室是搞不成的,必须要下田。”即使现在当上了院长,全院工作繁忙,粮作所的同事依旧经常在下班后和周末看到游艾青穿着水鞋,深入田间指导年轻科研人员观察水稻,手把手传授育种经验,讨论科研进展和下一步育种选配规划。
  为了提高育种效率,游艾青带领团队在研究中创新利用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优化籼稻花药培养方案,探索出以“一加一减两替三增”为核心的高效籼稻花药培养技术,大幅提高籼稻花药培养力,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将花药培养与分子标记相结合,对低世代育种材料,先检测目标基因,再进行花药培养,既提高性状选择准确性,又快速稳定材料,将传统育种周期的4-5年、缩短至2-3年,育种周期缩短一半,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他主持的项目202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带领团队荣获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奖。如今,游艾青和他的团队育成了35个优质杂交中稻新品种,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协同改良,破解了中籼稻“高产不优”的技术难题。其中,高档优质稻“鄂中5号”是长江中游食味品质最优、应用年限最长、种植范围最广的优质稻品种,连续多年一直是湖北省高端大米的主打品种,年推广应用面积达百万亩以上,占到湖北高档优质稻订单品种面积的一半以上,造就了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助力打造全国知名大米品牌5家,为湖北优质稻产业快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高价转让水稻新品种“广两优5号”的开发权和经营权,创下湖北省单个水稻品种转让费最高纪录。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等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新品种权18项,制定标准10项。数字背后, 是更多人吃上了饱饭,更多农户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助农 挑起湖北“鱼米之乡”的责任

  游艾青始终怀着“让国人饭碗里装上更多‘湖北粮’,是湖北作为‘鱼米之乡’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了“育种”之外,游艾青工作上的另一个关键词。他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跑农村,致力于打造“科研+公司+基地+农户”链条,深入实施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产业和乡村振兴共进路上。
  湖北省远安县茅坪场镇瓦仓村位于岗丘地带,素有天然“粮仓”美誉。但“瓦仓米”一直不温不火,卖不出好价钱。
  2008年,游艾青将自己选育的高档优质稻“鄂中5号”原种无偿支持“瓦仓米”进行优质大米生产,弥补了“瓦仓米”高端米产品的空白。不仅如此,游艾青团队还长期免费提供科技服务,指导企业实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育秧服务、统一机械插秧、统一管理技术、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销售,助力瓦仓大米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名优大米十大品牌、第十三、十四届中国农博会金奖农产品等,助推“瓦仓米”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在游艾青及其团队连续10余年的科技帮扶下,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由一家作坊式的加工厂成长为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带动了茅坪场、洋坪、旧县、河口4镇等10个村种植优质水稻品种10余万亩,助力1260户精准脱贫,为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
  “有人问,30多年就为选种子、栽水稻,值吗?我说,值!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游艾青说。他用责任演绎拼搏的人生,用服务诠释奉献的快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游艾青行走在荆楚大地的稻田上,无怨无悔,陶醉其中,“心在这里最踏实。”他看着眼前的稻米,灿烂一笑。
编辑:赵雪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