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20 17:53 来源:武汉科技报
她是一名科研人员,带领团队在开发心脏病新型治疗方案上下求索;她是一名教师,始终秉持 教书育人的初心,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好导师;她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带领支部入选湖北省高校基层 党建示范培育创建单位……她十多年来一直耕耘于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器官芯片和疾病体外建模等前沿领域,她就是湖北大学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冬卉。
薪火相传 初心不改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承载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应该不仅仅是完成实验内容,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而做,做什么。我并不是一个封闭和孤立的个体,而是生物技术和临床转化紧密相连的一环。”张冬卉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先后前往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十多年来,她一直耕耘于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器官芯片和疾病体外建模等前沿领域,以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来源的心肌细胞等功能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发新型技术方法,构建心肌微器官,并基于此研究心肌病致病机理,开发针对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的新型治疗方案。张冬卉研究领域根植重大难治性疾病,具有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 为再生医学和新药研发提供了颠覆性的技术基础。她构建了世界首个 电生理及力学性能优越的人源心肌 组织片,该工作为领域奠基性工作, 其构建方案被广泛沿用至今;并利 用微器官芯片,首次构建人诱导性 心律失常疾病模型并提出功能性基 因修复策略,预测其可能的基因治 疗靶点,该工作在 AHA 年会上被评 为“2019年度心血管领域最具影响力工作”之一;她发现线粒体损伤导致的代谢异常直接抑制心肌细胞增殖并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她已发表 SCI论文31篇,SCI引 用 超2000次,H 指数为22。研究成果曾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Cell Research 并被评为年度最佳论文、十年引用TOP10、录入高教版《细胞生物学》教材。
回国后,张冬卉在湖北大学组建团队,在搭建了全套的细胞重编程、干细胞定向分化、心肌组 织工程构建、心肌结构和功能(收缩、电传导)检测平台的基础上,开展攻关,开发了基于三维心 肌组织的心律失常及损伤修复模型,更是在此基础上开发高通量心肌组织筛选模型,填补了该领域 的空白。她的系列研究成果,推进了由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产生功能性细胞乃至组织这一方向的发展, 开拓了人心肌组织疾病模型体外研究的新方向,为心脏病的临床诊断、预防及新药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重视实践 亲身指导
加入湖北大学后,张冬卉谨记自己不仅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更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始终坚持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信创新教育可以融于点滴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设计。张冬卉先后主讲本科生 遗传学及研究生现代生物学导论等主干课程,并参加包括生命科学前沿、工业生物技术进展、诺贝尔前沿课程等多门进展类课程的讲授。
张冬卉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是以实际行动关心着每一位学生。当大一新生们为专业分流 感到迷茫时,她主动参与策划专业引导讲座,用丰富的阅历和独到的见解,为学子们指点前进的方 向。当看到学生苦于做幻灯片完成课堂作业时,她以妙趣横生的讲授方式带领大家解锁幻灯片制作 的新技巧。当考研学子们上门请教复试经验时,她倾囊相授,甚至在全院范围内开办考研知识讲座,助力他们走向名校。除了关心引导学生的发展,她更是着眼于全校学科建设的提质进位和学科间的互动交叉。她牵头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访问琴园,分享科研成果,为湖大师生 拓宽了视野,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科研上的悉心指导,生活中的真诚相待。让同学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正因为这些辛勤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张冬卉获得了湖北大学首届“我心中的好导师”称号。
除了服务本校,她同样积极投身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社会服务中,不仅为湖北省优秀中小学教 师授课科学创新思维,还与湖北省科协一同走进武汉市第三中学,以最新一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为 切入点,深入浅出的向高中生们介绍生物学前沿研究与技术,让莘莘学子们切身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巨大价值与深远意义。
长期致力于科研一线,她深知制约新兴技术手段应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最基础的技术细节。她始 终坚信领域技术及技术人才的输出也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张冬卉所在课题组承担了培养本领域 稀缺的干细胞加组织工程双栖型研究人才的重任,其工作及人才培养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心肌病靶向性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
躬耕不辍 持灯引路
站立在科学研究的潮头,她立志将科研成果写满祖国大地,为此张冬卉积极服务地方科研,组织多场干细胞培养与类器官构建的技术培训讲座,并围绕人多能干细胞系的重编程构建、三维培养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制造、基于心脏类器官的药理药效测定等前沿领域,与包括清华大学药学院、上 海儿童医学中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在内的20余家科研单位展开深入合作,并协助培养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生。从实践中求真知,在真知中悟灼见,她所培养的研究生通过这些实践与合作,能直接看到“待解决”的实际科学问题,进而迅速掌握过硬的背景知识和实验技能,以此来做实际需要的科研,做能够直接转化的科研。
作为湖北大学教工第二支部书记,她一直秉承以基础党建为中心、强化个人修养、坚持“三会一课”、坚持以自身建设服务教学科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支部采用“务实、有效、全覆盖”的新型学习及党务形式,调动支部成员学习积极性。坚持每月一次的理论学习制度、每学期一次的民主生活会专题学习制度,并严格党小组会会议流程提升党内学习“仪式感”,增加集体凝聚力。支部开展重点实验室安全培训、实验数据分析、学术道德规范、科研写作指导、科研作图技巧等一系列党员标兵示范培训讲 座,做到利用自身特长,带动基础科研建设、提升基础科研能力、切实帮助身边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发扬基层党组织的业务先进性,提升党组织的群众基础。
“愿此生有幸,能为改善人们的治疗,帮助更进一步了解疾病的成因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张冬卉在回国之初的时候说,“当你感叹为何世间如此多不治之症,请相信在这背后,还有我们这 群人,在街头行色匆匆,不知寒暑冬夏,想要知道更多一些,了解更多一些。仿佛追逐光亮的飞蛾, 燃烧青春企图照亮多一点未知的黑暗。”而她,从踏回到这一片土地,就开始以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身份,用所有的行动在践行和传递着这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