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科普工作站 科学辟谣 应急科普 荆楚科普大讲堂 科普游楚天 科普微直播 科学大观园 健康咨询吧 科普100问 科学竞技场
当前位置:科普湖北云 > 科技资讯

才聚荆楚 星光闪耀 院士专家走红毯 彰显科创魅力

发布时间:2024-07-26 17:41 来源:武汉科技报


武汉科技报(记者 郑莉莉 张宇驰 任文通讯员 胡安慰)7月26日上午,2024年湖北省科技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拉开序幕。

会前,在洪山礼堂外,院士专家走红毯活动是每年科技大会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活动现场,上百米长的红毯从洪山路的一侧一直延伸到礼堂内。红毯两侧,鲜花簇拥。今年的红毯上依旧“群星璀璨”,14位闪耀的“科学之星”从红毯上款步走过,他们中有两院院士,有科技企业负责人,还有80后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的到来,吸引了两侧“粉丝团”雷鸣般的掌声。

杜博,国家杰出青年、武汉大学教授、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让AI有更多可能。他是首位走上红毯的专家,长期瞄准人工智能核心领域,专注于视觉数据智能处理和大语言模型方向。其研发的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协助确诊超2000例;对地观测数据解译系统有效提升了地物感知和分析能力,推动了AI前沿技术封锁的突破,助力产业智能化发展。
作为当天走红毯的唯一一位80后青年科技工作者,杜博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了他眼中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本领——首先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这是搞好科研的基础;第二要有过人的勇气,勇攀无人区,尝试从0到1突破;第三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最后要做好合作、协作,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

刘剑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二十年潜心研究,揭开膜蛋白受体神秘面纱。刘剑峰教授带领团队协同攻关药物研发“卡脖子”难题,发现了神经系统中受体激活的新机制,提出了药物作用于受体复合体的新药学理论,建立了新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助力中国的新药研发。

汪道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
“护心”,是对生命的承诺。近十年,汪道文带领团队,针对暴发性心肌炎,提出了全新的发病机制理论,将疾病死亡率从50%以上降至3.7%;面对各级医疗资源存在差异的情况,汪道文带领团队,建立起涵盖湖北及周边100多家医疗机构的“心血管专科医联体”。

华林,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现代鲁班”造就“产业脊梁”。华林主持建设了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带领团队在高端装备成形制造理论技术领域取得了创新成果,在我国机械、汽车、高铁、航空、航天、能源、石化、武器装备等工业和国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宋景良团队
宋景良,东风汽车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专职董事。
中国“心”动力,开启“氢”纪元。举自主发展大旗,走创新驱动之路,宋景良带领团队深耕汽车混合动力研发。让东风汽车不仅实现了大量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而且通过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实现了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程林,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国网特高压电气设备状态评估与智能诊断实验室主任。
隐患消除于未然,保障特高压安全。他带领团队攻下了特高压核心设备故障防御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被誉为“特高压安全卫士”。实现了核心设备故障由传统“事后隔离”向“主动防御”的行业变革,填补了国际空白。
倪四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用地震波为地幔“画像”,揭露地球深处的秘密。倪四道院士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支持了地幔混合对流模式,可以帮助回答地球演化的根本性问题。由他主导的项目“多震相地震波正反演理论及其应用”获得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陈学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机电装备动力学与控制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国家所需,湖北所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他握紧创新钥匙,深耕机械动力学与控制,让硬核科技服务经济主战场。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多种大国重器的制造,为中国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光添彩!
金梅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教授。
与动物病毒赛跑,捍卫养殖人、畜、产业安全。40多年来,金梅林教授围绕重要人兽共患病和动物新发突发疫病防控开展系统研究,冲锋在国家应急科技攻关任务第一线,多项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为我国动物防疫事业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金梅林也是今年湖北科技创新大会院士专家走红毯活动上的唯一一位女性科学家。活动现场,她接受采访时谈道,“作为女性科技工作者,这更加是一种光荣、责任和使命。女性也是撑起科技创新的‘半边天’的巾帼力量,对我本人来说,希望培养更多的女性科学工作者向极端的条件去迈进,为中国科技强国发力。”
张献龙院士团队
张献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当一位“种棉花的农民”是张献龙毕生的坚守。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张献龙院士带领团队创建了高效高通量的棉花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实现通过棉花细胞杂交创造棉花育种材料的突破;创建了全球首个棉花信息采集平台,发布了棉花参考基因组,为设计育种打下了坚实基础。去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将来我就想让我们这个团队成长为国际一流的棉花科技创新团队,希望我们的技术和企业联合培育更多的品种,在我们的主产区能够大面积、大范围地使用。”张献龙表示。

张祖勋院士团队
张祖勋,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打开数字千里眼,丈量世界新精度。他是一名功勋卓越的科学家,在航空航天影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国际一流研究成果,彻底打破国际软件的垄断;他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VirtuoZo,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他始终坚持原始创新,将遥感影像全数字测量技术的命脉牢牢把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祖勋院士从未离开过讲台,坚守教学一线60余年,为我国测绘领域凝聚起强大的团队,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
此次,张祖勋院士获得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张勇传院士团队
张勇传,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是我国水电能源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率先提出数字流域的崭新概念,为现代水库运行理论的创立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负责的“溪水电站优化调度”,使柘溪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优化调度大中型电站。让水电站获得巨大直接经济效益,不再靠天吃饭。
此次,张勇传院士获得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王良友,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怀柔国家实验室首席专家,能源电力科技创新资深专家。
“筚路蓝缕创海风,栉风沐雨兴中华”。他领衔的创新团队研发、实施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王良友带领团队攻克了海上风电工程实施的系列难题,推动实现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化。
李德仁院士团队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苍穹之上,擦亮东方慧眼。李德仁是目前湖北省唯一一位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双院士殊荣的科学家。他是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工作中,他极大推动了我国测绘遥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成为遥感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前,他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红毯星光熠熠,科技之光激发奋斗力量。
湖北是科教大省,科技实力雄厚,创新成果丰硕,近年来每次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都居全国前5,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也不断提高,从几年前的37%上升到去年的65.2%。
目前,湖北拥有1家国家实验室、35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了10家湖北实验室,已建在建大科学装置达到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63家、新型研发机构477家,均居全国前列。这些科创平台有效集聚了技术、人才、资本和产业需求,成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截至目前,湖北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万家,均实现两年翻番。湖北发展新动能澎湃奔涌,量质齐升的特征更加鲜明。
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湖北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院士81位,高校132所、在校大学生200万,科研机构3600家、研发人员35万,这些都是湖北最宝贵的“压箱家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
今年4月召开的中共湖北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支点建设的“五个功能定位”,就是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国家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基地、国土安全保障服务基地、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湖北将继续发挥全省科技创新综合优势,加强“顶天”的原始创新,促进“立地”的成果转化,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
编辑:赵雪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