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14 19:48 来源:武汉科技报
云端互动,来自武汉市经开区一中的学生代表湖北分营交流发言
本报讯(记者 张宇弛)“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认知过程,而认知的主要方法就是实践,所以我一直强调要到病房看病人。”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主办,国务院港澳办、中科院等单位支持的主题为“科技梦·青春梦·中国梦”的2020年青少年“云上科学营活动”于2020年8月14日上午正式开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出席,并作开营第一课主题报告。
中科院传播局局长周德进致辞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加入到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中,不仅是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的表现,更表示了各科研院所承办活动的能力越来越好,未来将带领更多青少年走进国家前沿科研院所开拓眼界,这种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模式也将延续。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说,本次活动实现了:方式从线下到线上;设计从供给侧到青少年需求;对象由少数青少年到全国青少年;时间由短周期到长周期等四大转变,旨在让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一起探寻科学,碰撞智慧,展示才华。
活动现场,与会领导嘉宾共同按动大屏幕启动2020年青少年“云上科学营”,孟庆海代表主办单位宣布2020年青少年“云上科学营活动”正式开营。
部分分营代表进行了云端互动,交流发言。湖北分营代表是来自武汉市经济开发区一中的学生,他在连线中介绍妈妈是黄冈疫区的医务工作者,这次疫情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近距离直观感受到了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的艰辛,也体会到了科学的重要性。
据悉,今年“云上科学营活动”是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2012年创办以来首次通过云端的方式开展,本次活动将由77个分营以“虚拟大学城”的形式,依托线上平台于8月中下旬集中开展,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将通过云游“虚拟大学城”、探秘大国重器、开展网上虚拟实验等方式与科技同行,感受科技魅力。
作开营第一课主题报告,张伯礼寄语:
与科学同行 感悟科学魅力,刻苦钻研科学
开营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以《中医药抗击疫情的贡献与思考》为题,作开营第一课主题报告。
“晓飞江城疾,疾茫伴心惕”这是张伯礼在疫情第一时间赶往武汉的飞机上所作诗句。“虽然我是位72岁老大夫,也全程参与过非典,但支援武汉时还是很慌,”报告中,他介绍了自己的抗疫经验,为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新冠肺炎,并讲述了新冠肺炎的病情演变过程。他表示,初期的恐慌源于对新冠肺炎不了解,随着无数医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牺牲,和深入一线的反复实践研究,新冠肺炎病理演变图也愈渐清晰,“了解了就不慌了。”他说,所有事物都是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都离不开实践,科研也是如此。
针对近来颇受关注的复阳现象,张伯礼进行了详细解释。“复阳不是又犯病了,而是之前没有治疗彻底。” 他说,该类患者属于有少量病毒裹在痰液形成的痰酸里,沉积在人体细支气管里出不来,而核酸检测一般只能探查患者上支气管是否藏有病毒,更深入的地方只能先进行肺部的冲洗后再检查,普通人接受不了,只有重症患者才会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治疗检测。“时隔几个月后,患者体内病毒跟痰液一起排出造成复阳现象,但这些是死病毒,基本没有传染性。”
“今天我主要分享了抗疫经验,这次新冠肺炎的初步胜利靠的是无数人的牺牲奉献,也是科研力量的展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力军,希望大家能与科学同行、感悟科学魅力,培养钻研科学的能力,刻苦攻读,学会奉献和克己。”张伯礼说。
谈及刚刚获得的“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他表示,这是对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褒奖,自己只是代表。“医生都想救人,但医生不是神,”张伯礼表示,医务工作者会尽力救治每一个病人,但很难做到每个病都能治愈,呼吁大家对医务工作者多理解。
最后张伯礼强调,现在的疫情只是初步胜利,不能放松警惕,少聚集、勤洗手、做好健康检测等防疫经验要坚持,不仅是为了预防今秋明冬新冠或流感病毒的袭击,也是夺取新冠疫情最后胜利的关键。
李兰娟院士出席浙江大学分营会场,并表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
开营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李兰娟出席浙江大学分营会场,并以《无悔从医路 共筑中国梦》为题作报告。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家境比较困难,从六岁开始边放羊边读书,靠着每月3元的助学金读完初中,考上省城重点高中,”报告中,李兰娟回忆了自己的坎坷求学路,她说62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家里想让她退学回家帮忙,但为了能学到更好的知识,在学校和老师及同学的关心帮助下她靠每月7.5元的国家助学金坚持完成了高中学业。”李兰娟表示,求学路上的曲折甘苦让她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只想着如何真诚做人,如何用知识的力量报效国家。
“我亲眼目睹过乡亲们看病很难,于是萌生了帮乡亲们解除病痛的想法,在省中医院自学了针灸技术。”毕业后李兰娟回到家乡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当中学老师,每个月能拿到24元工资;一个是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站做赤脚医生,每天才有5公分(相当于现在的一毛钱)。为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她毅然选择了后者,也正是这一决定让李兰娟踏上了从医之路。
在村里做赤脚医生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少医药,没有资金,设备也简陋,李兰娟打趣地形容自己是用一根针、一把草来为乡亲们提供医疗服务。因为资源不足,李兰娟不仅要对发烧等常见病症进行治疗,还要进行外科脓肿切排、帮助产妇接生、给儿童接种疫苗、普查吸血虫病等治疗工作,2年的“赤脚医生”经验让她逐渐成为了位“全科医生”,并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1973年毕业后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主治医师,开始专业从医。
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的李兰娟总结从医经验,她用“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持之以恒、勇于超越”来概括,她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要多思考以寻找解决办法,永远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
来源:武汉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