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科普工作站 科学辟谣 应急科普 荆楚科普大讲堂 科普游楚天 科普微直播 科学大观园 健康咨询吧 科普100问 科学竞技场
当前位置:科普湖北云 > 科协动态

学习最美 争当最美 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榜单揭晓

版权申明:本站为公益科普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布时间:2025-07-02 14:08 来源:湖北日报

  7月1日,湖北省科协发布“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十位科技工作者当选。

  他们有的在前沿领域和基础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有的突破“卡脖子”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制约;有的坚持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该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军民融合办、省科协、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共同举办,旨在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科创智慧和力量。

向全国人民讲述荆楚科技小院动人故事


王卫斌

仙桃市河堤岸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农艺师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54岁的王卫斌作为全国科技小院唯一代表受邀访谈,向全国人民讲述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身为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负责人,王卫斌2013年就开始尝试科技小院模式。如今,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前沿阵地,占地面积1000亩,拥有23个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域辐射15个镇。这里,科技小院累计组织技术培训讲座200多场次,培训约20,000名农户;转化27项高校院所涉农科研成果,解决167项农户实际生产问题;公司与合作社吸纳35名农户就业,带动117户创收,累计为农户增收3000万元以上。

  2017年起,王卫斌专注提升仙桃稻米品质和产量,大力推广生态低碳高效种养模式。经过多年不懈探索与实践,他主导的“稻再鸭菇”生态低碳高效综合种养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模式实现了一块田地一年收获中稻、再生稻、鸭子、鸭蛋、大球盖菇5种农产品,每亩年均收入可达1万元。该模式已成为“2022年湖北省农业科技服务产业链十大引领技术”首推技术,并在多地推广,获得农业农村部“渔牧丰收奖”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

  王卫斌参与的相关课题获评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不遗余力培养了200余名大学生,包括28名研究生。

心怀温度、善于倾听的“心灵守护者”


王兆薇

潜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王兆薇扎根基层医疗沃土,奋战在科研、医疗、教学、科普和公益的多重战场,在潜江市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骨干作用。

  多年来,王兆薇不仅是神经内科领域的业务骨干,更是一位心怀温度、善于倾听的“心灵守护者”。在神经内科,患者多为高龄老人,沟通不易、治疗周期长,王兆薇始终坚持“看病先看人”的理念。她细心解答每一位老人的疑问,在赢得患者信任后凭借敏锐的临床判断和丰富经验,最终精准找出病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用专业与真情守护患者健康。一位老人病情明显好转,出院时拉着她的手动情地说:“你不仅是医生,更像亲人。”

  王兆薇积极推动神经内科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2023年,她主导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获评医院新业务新技术奖一等奖;2024年,又成功开展“经皮颅内动脉远端保护装置置入术”,再获一等奖。她还推进多导睡眠监测等多项先进技术,推动科室从传统医疗模式向精准诊疗转型,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王兆薇先后主持完成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研究方向聚焦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慢性病共病与健康质量管理等基层需求紧迫、社会关注度高的临床难题,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2023年10月,她入选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青年拔尖人才。

攀创新高峰 筑装备智能大脑基石

邓德位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九研究所体系总体部体系实验室组长、高级工程师

  邓德位长期从事智能情报处理、智能攻防决策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先后荣获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发明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邓德位带领团队以使命指航向、以责任为动力、以创新为刃、以代码为桨,用代码编织防护网,用模型算法筑起边域信息长城,用科技创新为装备牢筑指挥控制大脑基石,研制形成的成果为多型指挥控制系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智能情报处理方面针对态势感知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机理分析和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情报处理类关键技术数十项,助力打造海上智能情报分析能力,相关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多个型号舰载指挥控制系统;在智能攻防决策方面针对要地要域防御决策、联合作战指挥决策等领域重难点问题,依托国家重点预研科研项目,带领团队研制形成系列化指挥决策专业模型,创新成果在多个用户单位得到实践应用,为国防事业锻造科技利刃。

  邓德位秉承船舶人敢为人先、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始终坚持以国家重点需求为牵引,扎根前沿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与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协同攻关,持续为国防事业建设贡献科技工作者力量。

铸就特钢“通行证” 淬炼盾构机“中国芯”


刘光辉

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工程师、研究分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2020年,全球航空供应链骤停。大冶特钢研究员刘光辉站在实验室中央,手中攥着NADCAP认证标准——这份200余项工艺参数、误差容忍度仅万分之一的“魔鬼清单”,是国产特钢叩开国际高端市场的第一道门闩。

  “三个月,三项认证,必须一次过!”刘光辉将办公室搬进生产现场,带领团队将国际标准拆解为178个关键节点,认真核对每一个环节。然而,认证攻坚最关键的冲刺阶段,刘光辉多方协调,组建起涵盖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生产制造等多部门的专项攻坚团队,各部门打破壁垒、协同作战,对200余项指标进行检查、比对和验证。最终,大冶特钢成为国内获得NADCAP认证项目最多的钢铁企业,并再接再厉,其关键材料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国际著名航空发动机公司普惠、赛峰认可。

  研制8.61米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材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是技术的考验,更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盾构机全产业链自主化的关键一役。在研制过程中,困难接踵而至。为确保轴承钢满足极其严苛的要求,刘光辉带领技术人员多次采用软件模拟技术,反复修改、讨论图纸,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仔细斟酌。他们设计出钢锭模图纸,制作出70吨级钢锭模,对浇注和退火工艺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生产。无数个日夜,刘光辉和团队都坚守在生产一线,紧盯着每一个试制环节。最终首次成功开发单重68吨轴承钢模铸钢锭,按时顺利交付用户。经加工后,主轴承单重达62吨,可用于驱动18米超大直径盾构机,承受超万吨级载荷。

  近年来,从中小直径到超大直径,大冶特钢实现了国产盾构机全系列主轴承用材料的全覆盖。刘光辉团队突破了“卡脖子”枷锁,铸就了国产盾构机的“中国芯”。

打开了老区的钢构产业创新之门


刘志

湖北省绿色建材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湖北省绿色建材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刘志将实验室建在企业车间,以钢铁意志,十年扎根企业,服务引领钢构制造这一老区主导产业创新发展。

  他在黄冈创建了湖北省钢构领域首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联合体等新型研发机构,极大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他研究的技术通过鸿路钢构、辉创重工等龙头企业在花湖机场、汉秀剧场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累计产生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

  依托研究院平台,刘志将高校的博士教授引荐到黄冈多个钢构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或技术顾问,实现了一企一领军人才;围绕钢构产业发展,他牵头创建了湖北省钢构领域首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科创体系,产生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为黄冈钢构企业培养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30余人,多人获评省市级人才,为提升钢结构企业科创能力夯实了人才基础。

  面对钢构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制造难题,刘志攻克了钢结构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焊接、钢结构建筑基于机器视觉的无人化检测等瓶颈技术,研制了钢结构建筑自适应焊接/检测一体化机器人等先进装备;他带领团队将复杂大型钢结构产品制造质量突破到微米级,产品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9%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提升了老区特色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如今,黄冈钢结构产业成功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正着力冲击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刘志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2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0余项,2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产业需求—技术研发—成果反哺”闭环。

把论文写在极地战略新高地


刘婷婷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教授

  刘婷婷是绽放在南极风雪中的一朵铿锵玫瑰,她以国家需求为航标,秉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初心,突破冰雪遥感观测关键技术,把论文写在极地战略新高地。

  她深耕极地冰雪变化研究领域,在“极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研究”科研主线上,构筑了系统而深入的极地遥感研究体系。她研制了全球首套无缝的南极冰盖表面温度数据集,这是认识南极冰盖表面能量平衡状况的重要突破;研发了极地米级分辨率海冰遥感观测新技术,突破了空间分辨率制约极地精细观测的技术瓶颈,探明了北极海冰变化核心区内海冰运动机制;参与研发了环境智能感知的极区可通航路径推演技术,精准服务于船舶的极地航行。

  2012—2013年,刘婷婷参加第29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中山站考察,是中山站科考队唯一的女性。在南极期间,在一台关键设备因极低温意外罢工的情况下,她苦思替换方案,最终完成冰、雪、岩石光谱的重复观测,圆满完成任务。这些数据填补了该地区地表光谱观测空缺,支撑了南极地表精准分类。

  汇集南极现场实测和遥感观测的成果,刘婷婷作为主要撰写人之一,参与完成了3份具有影响力的国家报告。其中,《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南极冰盖变化》入选地球观测组织(GEO)年度亮点报告。

  刘婷婷参与完成的“南极冰川地理考察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教学成果,亮相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迄今,平台服务极地地理教学近万次。

雕琢原子光谱钥匙 叩响空间环境探测大门


李发泉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李发泉主要从事原子分子光谱远程感知技术与应用系统研究。

  面对空间环境监测技术难题,以及极端野外环境对科研工作的严峻挑战,李发泉坚定决心,带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迭代,实现了我国中高空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从落后国际水平几十年到实现国际领先的历史性跨越。

  李发泉立足原子分子物理基础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探索真正有推动作用的原始创新——二十余载潜心攻关,开发了原子分子稳频、滤光、鉴频等一系列具有自主创新核心关键器件,并提出了基于关键技术的系列创新性高性能应用系统,推动和引领了我国空间环境监测能力的发展,改写了我国在该领域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几十年的局面,使我国空间环境监测能力跃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空间环境探测领域的重要引领者,用前沿科技成果为我国空间环境监测与安全保障体系筑牢坚实根基。李发泉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李发泉带领团队将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输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研制的装备成为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子午工程)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作为主力军建成了覆盖我国、辐射海外的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观测网,为我国中高层大气科学研究、青藏科考、南极科考等筑起了坚实的基础,为空间开发和空间活动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践行强农兴农使命 助推水产种业自立自强


高泽霞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泽霞任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鲂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专家及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水产种业研究,在鱼类肌间刺系统演化、发生发育分子机制及无肌间刺武昌鱼等淡水主养鱼类培育方面开展了系统工作。

  201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高泽霞开始“跑塘”“泡塘”,了解养殖户品种养殖需求,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14年过去了,她也从刚开始池塘边的“小白”成长为渔业科技服务队伍中的一员,从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团头鲂育种岗位的骨干成员成长为岗位科学家,从担任省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团团长,再到牵头建立“科技小院”,在渔业领域不断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带领企业技术团队攻坚克难,在鱼类优良养殖新品种选育和示范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深刻体会到了科技的使命和价值。

  自2012年以来,高泽霞一直围绕鱼类肌间刺发生发育机制和遗传改良开展研究。历经十余年不懈努力,最终成功鉴定到调控肌间刺发生关键基因,创建了肌间刺性状改良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了世界首例无肌间刺团头鲂和无肌间刺草鱼。

  近年来,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 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Nucleic Acids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Aquacul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内国际授权发明专利9项(含美国专利1项),“一种无肌间刺草鱼创制技术”成果转化金额达5000万元。培育团头鲂“华海1号”国家审定新品种、无肌间刺武昌鱼和草鱼新种质/新品系等,相关成果获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扎根电力电子 攻克十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


康勇

华中科技大学电能高密度转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康勇教授是IEEEFellow、中国电源学会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电力电子专业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贡献卓越。

  他开创性地将电力电子技术与国家重大需求深度融合,在特殊环境供电系统、高动态性能控制等关键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提升高端装备现代化水平作出开创性贡献,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他针对航空发动机核心电气装备功率密度低的难题,领衔建设了电能高密度转换全国重点实验室,现已成为该领域国家级科研重镇;围绕舰船、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用高性能电力电子器件需求,孵化了武汉羿变电气有限公司。康勇团队先后攻克十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培养了大批科技后备人才,实现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

  康勇主持形成了特殊环境下高可靠性电力电子供电、宽稳定域高动态性能控制、电磁干扰抑制三大核心技术,研究成果在行业中不断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奖1项。针对功率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趋势,他在国内率先开创了“宽禁带半导体封装与集成”研究方向,研发的多款宽禁带功率模块及装备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从教30余年,康勇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80余名。他负责的《电力电子学》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健康中国战略的忠实践行者


黎纬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20余年来,黎纬明精心编织着中国乃至全球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生命经纬网。他既是前沿医学的无畏探路者,也是医学温度的坚定传递者,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忠实践行者。

  作为白血病全程管理首席专家,黎纬明始终站在科研最前沿。他主持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在《leukemia》《Haematologica》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以扎实的研究成果推动CML领域的学术发展。其主译的全球权威专著《慢性髓系白血病(第二版)》,为我国CML诊疗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2025年2月,黎纬明以主席身份主持ELN 白血病研讨会,分享中国慢粒白血病患者临床治愈数据,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方案”。

  黎纬明构建的“慢粒学院”数智平台为患者提供了多维度且可持续的疾病管理支持性服务,成为3800余名国内外患者的生命方舟。

  2017年,他出版国内唯一的慢粒科普专著《和黎医生一起认识慢粒》,并带领团队构建起多媒体科普矩阵,系列科普作品全网播放量1500万次。

  黎纬明牵头开展“我就是药神——战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志愿者服务”项目,建立了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的“诊疗服务+志愿服务+慈善帮扶”服务体系。同时,采用“专业医疗+人文关怀”的方式,实现从治病到治心的跨越。

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