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09 10:06 来源: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每年6月—9月,气温>25℃时毒蛇进入“狂暴模式”,攻击性提升300%。田间、山野、河岸甚至小区绿化带都暗藏杀机,我国每年超10万人遭蛇咬,延误治疗者死亡率达5%~10%[1]。一次草丛中的意外接触,可能引发人体与蛇毒的“生化战争”!
一、毒蛇的"生化武器"大揭秘
1. 神经毒刺客(银环蛇、金环蛇)
这类毒液专攻神经系统,能阻断神经信号传递,就像拔掉电器的插头——肌肉逐渐"断电"。
被咬后伤口可能只有蚊子包大小,但1~4小时后会出现:眼皮坠铅块、说话像含橄榄、呼吸困难如溺水,严重者可能因呼吸肌瘫痪丧命!
2. 血液毒暴徒(五步蛇、竹叶青)
它们的毒液是“血液系统破坏王”,让血液失去凝固能力,血管变成“筛子”。
典型症状:伤口剧痛肿胀如火烧,皮下淤血像泼墨画,甚至组织坏死流脓。更危险的是可能引发全身出血,呕血、尿血、七窍流血都可能发生!
3. 混合毒双料特工(眼镜蛇、蝮蛇)
这类毒液兼具“腐蚀性+神经攻击”,眼镜蛇毒还能加速毒素扩散。被咬后会出现:
? 伤口溃烂像开水烫伤
? 全身肌肉抽搐如过电
? 心慌手抖似低血糖发作
堪称“外伤内伤双重暴击”!
二、户外防蛇生存法则
1. 穿戴防护黄金组合
? 过踝靴+厚牛仔裤(普通蛇牙难以穿透)
? 帆布手套(防灌丛中潜伏的蛇)
? 宽檐帽(防树梢掉落蛇类)
2. 行走技巧三原则
① 走现成路径,别“另辟蹊径”
② 持棍打草(震动比声音更驱蛇)
③ 避开乱石堆/朽木(蛇的天然旅馆)
3. 营地安全守则
? 帐篷离草丛保持3米以上
? 食物密封存放(老鼠会引蛇入帐)
? 睡前抖睡袋(防蛇钻被窝)
三、识别毒蛇咬伤的“破案三招”
1. 看牙印
? 无毒蛇:细密小牙印(像被拉链划伤)
? 毒蛇:两个明显大孔(像订书钉痕迹)
2. 观症状
? 神经毒:先麻痹后窒息(温水煮青蛙式危险)
? 血液毒:先剧痛后出血(火山爆发式伤害)
? 混合毒:又烂又晕又心慌(全方位打击)
3. 记特征
? 头部:多数毒蛇头呈三角形(例外:眼镜蛇椭圆头)
? 瞳孔:蝮蛇类有竖瞳(像猫眼)
? 花纹:环状花纹要警惕(如银环蛇黑白条纹)
四、救命四部曲
? 黄金1小时行动指南
静止术
立即坐下!奔跑会让毒液搭“顺风车”流向心脏。用树枝+布条固定伤肢,保持低于心脏位置。
冲洗术
用矿泉水持续冲洗15分钟(水流冲力可带走30%表浅毒液)。有条件的可用肥皂水(碱性环境可分解部分毒素)。
解压术
摘除所有首饰,在伤口上方10cm处松绑布条(保持能插入两指的宽松度,每30分钟松开1分钟)。
送医术
拨打120明确说明“毒蛇咬伤”,若可能:
? 用手机拍蛇(安全距离外)
? 记录咬伤时间
? 避免自行驾车(可能出现眩晕)
五、谣言终结站
? 误区1:“切开伤口放血”
真相:非专业人士操作可能损伤血管/神经,反而加速毒液吸收!
? 误区2:“喝蛇药片解毒”
真相:口服蛇药仅辅助治疗,抗蛇毒血清才是唯一特效药!
? 冷知识
? 抗蛇毒血清是用马匹血液制成的“解毒钥匙”
? 我国部分医院已实现“血清地图”联网,可快速调配,目前各地均有至少一家三甲医院标配抗蛇毒血清。
? 被蛇咬后24小时内注射血清都有效,但越早越好!
结语:与自然共处的智慧
毒蛇伤人多为自卫,遇见时保持2米以上距离,安静退后即可。记住三个“绝不”:
绝不徒手翻动石块/枯木
绝不夜间徒手拔草
绝不用闪光灯直照蛇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毒蛇咬伤急救指南(2025版)》-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2025.2.21.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喻依川副主任医师、冉杰住院医师、魏晓宇副主任医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 邹静波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