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08 11:36 来源:荆楚网
旱灾是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那么怎么样预防干旱带来的危害呢?面对干旱,我们有哪些经验的预防措施呢?
旱灾的危害
土壤干旱,指长期无雨或少雨的情况下,又缺少灌溉条件,土壤中水分长期得不到补充,作物得不到正常的水分供应而遭受的危害,是最主要的干旱形式。
大气干旱指气温高、湿度小、作物蒸腾失水快,根部吸水供不应求,虽然土壤中有足够的水分也来不及吸收,造成水分失调以致受害。
干旱的危害,以播种期、水分临界期、作物需水关键期的影响最大,造成出苗不全不齐不壮,影响受精过程、灌浆过程等。
旱灾会使农作物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严重的会引发饥荒;生理干旱是因为其它不利因素或农业技术措施不当而造成的体内水分失调,产生危害。如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影响根系吸水,施用化肥过多,造成烧苗现象。旱灾后很容易发生蝗灾,这会引发更严重的饥荒;此外,旱灾也会使人类和动物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死。
干旱的防御
干旱的防御,根本的途径是种草种树,改善生态环境,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一方面要认识到水对植物生活的极端重要性,还要认识到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就是降水分布的不均匀、经常性出现水灾、旱灾是必然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我国来说,一点也不夸张。提倡节水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大水漫灌既浪费宝贵的水资源,还会带来不利影响。采用喷灌、滴灌、地下灌溉等先进方式,可节约大量水资源,效果也更好,不至于太多或太少。还可以采用覆盖、免耕技术,选用抗旱力强的品种,改革种植制度等。
农业生产上,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损失,通过耕作保墒防早旱,植被覆盖防旱等措施来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合理施肥增加土地的抗旱能力,在作物品种的选择上尽量选用抗旱性能优良的品种,因地制宜,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高粮食作物对资源利用和转化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