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16 15:38 来源:荆楚网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中国古代关于月球的神话让人们对月球有了无限的遐想。关于月球的形成,各种学说也是众说纷纭。那么,月球从何而来? 月球深处有什么?是长久以来都没有答案的谜题。
关于月球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学说。其中。分裂模型假定早期地球旋转特别快,致使自身转动变得不稳定,从而造成赤道地区的物质被甩入轨道生成月球。而捕获模型认为,月球形成于太阳系的另一个地方,最终因近距离遇到地球,经重力捕获从而进入一个受约束而稳定的绕地运行轨道。共增生模型又认为,在地球增生期间,通过多种机制可能会形成一个环绕地球的星体物质盘,这个星体物质盘在地球整个增生期间都存在,月球由较小的绕日抛射物构成。
不过,如今被普遍认可的是巨碰撞模型。根据这项理论,月球形成于太阳系形成的早期。当时的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发生碰撞,碰撞抛出的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在地球轨道上反复累积增生,从而形成月球。
关于月球早期演化的假说和理论主要为著名的岩浆洋理论。由大碰撞和累积增生相伴的能量释放产生了大规模的熔融,即岩浆洋,伴随着熔融体晶出物的密度分离,形成了低密度、富斜长石的月壳,而如橄榄石、辉石等较重的矿物则下沉形成月幔。
现代科学为这些假说和理论提供了大量证据。首先是在月壳中富含斜长石的证据。通过阿波罗(APOLLO)号从月球带回样品中月海玄武岩的化学和岩石学研究,已经证实月海表面富含斜长石;同时遥感获取的铁(Fe)、镁(Mg)、铝硅(Al/Si)、镁硅(Mg/Si)等数据说明月球高地月壳也是斜长岩质的。